English

人才只能培养不能制造

1999-07-18 来源:生活时报 培玉 我有话说

武汉市一家大型国有企业54岁的高级工程师李某,出生于书香世家,父亲是大学教授,他大学毕业后分到工厂从事技术工作。他感到自己最大的遗憾是缺少一顶博士生的帽子,于是,便把人生的理想移植到儿子身上。因而,从儿子呀呀学语时起,他就开始施行“填鸭式”教育,上小学时,又强化“拔高”教育,超前传授基础知识,使孩子身心长期被压抑,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,上中学时成绩下滑,最后自费进了大学。在大学里,儿子感到“自由”了,和一个女生恋爱上了。李某发现后强制他们断绝来往,最终儿子得了精神抑郁症。李某感到彻底失望了,便亲手杀死了儿子,自己也跳楼身亡。

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,但悲剧的根由却源于沉重的父爱和过高的期盼——望子成龙。平心而论,望子成龙,本身并不错,为祖国培养人才其实是天大的好事。但问题的症结是,培养人才不是“制造”人才,要因人而宜,因材施教,切不可事先订框框定调调刻意“翻造”。否则,将是对人性的扼杀,对人才的另一种摧残。明朝学者王守仁说:“人的资质不同,施教不可躐等。”一个人,因性格、气质、爱好、所处环境的影响,以及接受教育的差异,其发展方向和最终成才都是千差万别而不可强求一致的。我们不少家长,或是出于“子承父业”的传统观念,或是出于个人的喜好,或是由于某种利益上的趋动,往往强迫子女去学舞蹈、学钢琴、练书法,或者立下上名牌大学、当什么家的宏伟目标,给孩子背上沉重的包袱,使其完全失去了孩提的童真、少年的欢乐和青年的浪漫。

文坛巨匠老舍说过:“我有三个小孩,除非他们自己愿意,而且极肯努力,作文艺写家,我决不鼓励他们。”而且认为“不必非入大学不可”。杨振宁教授有3个孩子,也没有因为自己是研究物理的,让孩子也学物理,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,打好基础。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:“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……因为即我,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,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;因为非我,所以也应同时解放,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,成为一个独立的人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